今天是:
信息檢索:
搜索

當前位置:首頁 > 防治規劃 > 內容

湖南省自然資源廳關于印發《湖南省2019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的通知
欄目:防治規劃   時間:2020-03-24  來源:省自然資源廳   撰稿:   瀏覽:1041  【字號: 】   打印   返回列表

湘自然資發〔2019〕10號 

各市州、縣市區人民政府,省直有關單位: 

  經省人民政府同意,現將《湖南省2019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湖南省自然資源廳 

2019年6月4日 

湖南省2019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 

  為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提高防控能力,著力化解重大風險”的指示要求,切實做好2019年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根據《地質災害防治條例》《湖南省地質環境保護條例》和《湖南省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意見》(湘政發〔2018〕12號)等法規和文件規定,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2018年全省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概況 

  2018年,全省共發生地質災害276起,造成9人死亡、1人失蹤、10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6546萬元;成功避讓地質災害17起,避免傷亡225人,避免財產損失1158萬元。全省已查明地質災害隱患點共20529處,威脅人口79.02萬人,其中險情中型及以上隱患點2374處,威脅人口49.4萬人,威脅財產173億元。全省實施工程治理項目77處和搬遷避讓3500戶,消除地質災害隱患點288處。 

  二、2019年地質災害趨勢預測 

  (一)降水趨勢預測。 

  據預測,2019年我省旱澇偏重,降水呈北多南少分布,湘中以北地區持續偏多、湘南地區前(4-6月)多后(7-9月)少。雨水相對集中出現在5月中下旬、6月及7月上旬。預計:6-8月全省降雨量湘中以北偏多1-2成,為600-700毫米,其中部分地區(張家界、常德、益陽、岳陽、湘西自治州等)偏多3-4成,為700-800毫米。湘南接近常年或略少,為400-500毫米。預計今年有1-2個登陸臺風影響我省,影響程度偏重。 

  (二)地質災害趨勢預測。 

  根據地質災害發育規律,結合氣候趨勢預測,預計2019年我省地質災害防治形勢總體較為嚴峻,發災起數可能較2018年偏多。 

  從時間上看,5-9月省內發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可能性較大; 7-9月湘南地區因臺風影響易出現爆發性降雨等強對流極端天氣,引發地質災害的可能性較大。從區域上看,長沙寧鄉西部花崗巖地區與瀏陽大圍山地區、岳陽東部幕阜山地區、益陽西部變質砂巖粉砂巖地區、常德壺瓶山地區、湘西-張家界武陵山泥巖夾砂巖粉砂巖地區、湘中雪峰山地區、沅麻紅層盆地等區域發生地質災害可能性較往年偏大,成災偏重;永州南部陽明山地區、郴州花崗巖地區、衡陽南部紅層地區、株洲南部武功山和萬洋山等區域發生地質災害的可能性與往年基本持平,成災偏弱;湘中和湘南碳酸鹽巖覆蓋型巖溶分布區,地面塌陷和滑坡等地質災害發生的可能性與人類工程活動強度相關,成災較往年持平或偏弱。 

  三、2019年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主要目標 

  按照省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意見》(湘政發〔2018〕12號),組織實施地質災害風險調查和重點隱患排查、綜合治理和避險移民搬遷、監測預警信息化、防治技術裝備現代化等四大工程。 

  2019年,全省地質災害隱患點排查巡查實現100%,完成突發性地質災害排危除險和重要地質災害工程治理300處,避險移民搬遷1500戶4500人,消除地質災害隱患點355處(詳見附件1),消除量比上年增加20%;組建省地質災害防治技術指導中心,推進市州和縣市區防治技術指導中心建設,強化基層地質災害防治能力,健全完善地質災害風險管控體系。 

  四、2019年地質災害防范重點 

  (一)重點防范期。 

  據預測,5-9月我省地質災害發生頻率較高,為重點防范期,其中,7-9月湘南應重點防范臺風暴雨過程可能引發的地質災害;對日降雨量大于50毫米、連續3日過程降雨量大于100毫米的時段,突發性地質災害風險會明顯增加,且具有較強的群發性,應予高度關注。 

  (二)重點防范區域。 

  1.以滑坡、崩塌、泥石流為主的地質災害高易發區涉及50個縣市區,主要包括瀏陽市大部;炎陵縣大部、醴陵市北部、攸縣東部、茶陵縣中南部;衡陽市南岳區大部、常寧市南部、衡陽縣東部;綏寧縣大部、新寧縣南部、隆回縣北部;岳陽縣東部、平江縣大部、臨湘市東南部;常德市石門縣北部;桑植縣南部、永定區中北部、慈利縣中北部;安化縣大部、桃江縣南部;郴州市蘇仙區東部、北湖區南部、宜章縣大部、臨武縣北部、永興縣東部、資興市東部、桂陽縣北部、汝城縣大部、桂東縣大部;永州市零陵區南部、江華縣大部、祁陽縣南部、雙牌縣大部、藍山縣南部、道縣大部、江永縣大部;沅陵縣大部、辰溪縣東西部、麻陽縣東部、溆浦縣大部、會同縣東部、芷江縣大部、洪江市東部、中方縣東部;新化縣西部、漣源市北部;吉首市中北部、瀘溪縣南部、古丈縣東南部、鳳凰縣中東部。這些地區應特別關注強降水引發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2.以地面塌陷為主的地質災害高易發區涉及27個縣市區,主要包括寧鄉市中部、瀏陽市南部;湘潭縣東部;耒陽市東部;邵陽市雙清區南部、邵東縣北部、邵陽縣東部;益陽市赫山區南部、桃江縣東南部;郴州市蘇仙區大部、北湖區北部、安仁縣西南部、桂陽縣大部、嘉禾縣東部、臨武縣北部、宜章縣北部、永興縣西部;永州市冷水灘區東部、祁陽縣西部、江永縣大部;新化縣東部、冷水江市大部、漣源市大部、雙峰縣西部;辰溪縣西部、洪江市中部、中方縣中西部。這些地區應特別關注巖溶塌陷和采空塌陷地質災害。 

  (三)重點防范對象。 

  1.重點防范的地質災害隱患點。經省市縣三級汛前排查確認,全省列入2019年重點防范的地質災害隱患點206處,共威脅18264戶81672人,涉及83個縣市區(詳見附件2)。我省山地丘陵區因居民切坡建房引發的地質災害占比較高。還有一些地質災害隱患威脅水庫大壩等重點水利工程或可能因災造成堰塞湖,居住在這些地質災害易發區的居民應采取有效措施主動防范,屬地人民政府應予高度重視,相關部門應落實防范責任,加強監督指導。  

  2.重點防范的礦區。主要包括:寧鄉市煤炭壩煤礦區,瀏陽市澄潭江煤礦區、七寶山多金屬礦區;攸縣黃豐橋-蘭村煤礦區;湘潭縣譚家山礦區;常寧市水口山鉛鋅礦區、常寧煤礦區,衡山縣白果石膏礦區,耒陽市白沙煤礦區;洞口縣石下江煤礦區,新邵縣龍山金銻礦區,邵東縣石膏礦區、黃陂橋石膏礦區、牛馬司煤礦區、保和堂煤礦區,武岡市文坪-司馬沖煤礦區,邵陽縣常樂煤、石膏礦區;平江縣萬古金礦區;澧縣湘澧鹽礦區,石門縣青峰煤、石煤、石膏礦區;安化縣清塘煤礦區,益陽市泥江口煤礦區;郴州市蘇仙區柿竹園多金屬礦區,宜章縣梅田煤礦區、瑤崗仙鎢礦區,桂陽縣寶山鉛鋅銀礦區,耒陽市白沙礦區,資興市三都煤礦區,永興縣馬田煤礦區,嘉禾縣袁家煤礦區;祁陽縣鐵絲塘煤礦區;溆浦縣龍王江-江溪壟銻金礦區,辰溪縣煤礦區、洪江市雙溪煤礦區;冷水江市銻煤礦區,新化縣蘆茅江、建新煤礦區,漣源市斗笠山煤礦區,雙峰縣梓門橋石膏礦區、洪山殿煤礦區、朝陽煤礦區,婁星區恩口煤礦區;花垣縣民樂錳礦區、李梅鉛鋅礦區。相關部門和單位應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地質災害發生,政府應加強監督管理。 

  3.重點防范的旅游景區。全省旅游景區大多分布在山地丘陵區,地形地貌復雜,巖體風化程度較高,局部邊坡巖體破碎,在強降水作用下,發生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可能性較大,相關部門和單位要加強地質災害排查力度,采取有效監測預防措施,保障游客和工作人員安全,主管部門應加強監督管理。 

  4.重點防范的交通干線路段。鐵路:武廣高鐵衡東-郴州段,焦柳線石門-會同段,滬昆線漣源-新晃段、湘潭市-棋梓橋段,京廣線郴州-宜章段,湘黔鐵路復線新晃-懷化段。高速公路:杭瑞高速(G56)官莊-吉首段,滬昆高速(G60)邵陽-懷化-新晃段,包茂高速(G65)吉茶段全線、吉懷段全線、懷化-通道段,泉南高速(G72)茶陵-炎陵段,廈蓉高速(G76)汝郴段全線,二廣高速連接線(G5513)慈利-張家界段,平汝高速(S11)炎陵-汝城段,長韶婁高速(S50)長沙-韶山段,婁懷高速(S70)新化-懷化段,張花高速全線。國道:G106炎陵-桂東-汝城段,G207雙牌-道縣段、梅城段、新邵段,G209花垣-永順-龍山段、麻陽石羊哨段、通道段,G319瀘溪段,G320新晃段。省道:S303石門-南鎮段,S304慈利-石門段,S305桑植-永順段,S306張家界-慈利段,S308桃江-東坪-溆浦-辰溪段,S310雙峰段,S216藍山-草鞋坪段,S217道縣段,S218西巖-相梅坳段,S221紅巖-靖州段,S228桑植-沅陵段,S229吉首-古丈-張家界段,S230永順段,S243通道段,S322資興-桂東段,S324集龍-里田段,S326白芒營-竹市段。相關主管部門應對以上路段密切關注,加強防范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發生。 

  5.重點防范的在建工程。在建張吉懷鐵路、常益長鐵路、黔張常鐵路、渝懷鐵路復線懷化段、桑植至龍山高速公路、G59官莊至新化高速公路、龍瑯高速公路、永州毛俊水庫工程、湘西里耶機場等重大項目及其附屬設施,工程建設單位和相關主管部門應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地質災害發生,切實保障施工人員和重要設施裝備安全。 

  五、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防災減災“落實責任、完善體系、整合資源、統籌力量”的要求,堅持屬地管理、分級負責,做到政府組織領導、部門分工協作、全社會共同參與。市州、縣市區人民政府要把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自然資源、應急管理、氣象、交通運輸、住建、水利、鐵路、國資、教育、文化旅游、電力、通信等部門、單位要按照職責分工,全面落實防災責任。 

  (二)落實防治措施。市州、縣市區人民政府有關責任部門要認真開展地質災害隱患調查和排查巡查復查工作,按照“縣市領導包鄉、鄉鎮領導包村、村組領導包組、檢測人員包點”的要求,落實隱患點群測群防責任,提高群專監測水平。對危險程度高的地質災害隱患點,要加快推進實施避險移民搬遷避讓或綜合治理;落實汛期24小時值班值守、領導帶班,災險情報告等制度。自然資源和氣象部門應及時發布預警信息。 

  (三)做好應急救援。市州、縣市區人民政府要根據地質災害險情災情等級,及時啟動應急響應。要盯緊看牢重點時段、重大隱患和重點地區,一旦出現地質災害,要毫不動搖地堅持以“不死人”為首要目標,堅決、及時、果斷地避險轉移所有應該轉移的人員。應急管理部門負責組織編制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組織開展應急演練,指導組織協調應急救援工作;自然資源部門承擔地質災害應急救援的技術支撐工作;其他部門要按照應急預案要求,做好相關工作。 

  (四)提升防治能力。加強省市縣地質災害防治技術支撐體系建設,提升地質災害防治保障能力。市州、縣市區人民政府要將地質災害防治與應急工作經費納入財政預算,落實群測群防和值班值守經費補助,保障防治和應急專用車輛。廣泛宣傳防災減災救災科普知識,強化培訓演練,市州、縣市區要組織開展一次綜合性應急演練,鄉鎮、村至少在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開展一次應急避險演練。 

  (五)強化監督考核。各地要將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納入政府績效考核范圍。開展地質災害隱患消除率的考核。完善地質災害防治表揚獎勵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 

  (六)推動科技創新。開展地質災害形成機理、成災模式、早期識別、勘查治理工程科學研究,加強“產學研用”交流與合作,加快成熟技術的推廣與應用,努力提升防災減災科技水平。 

主辦:永州市地質災害應急技術中心  ©  Copyright  ©  2000-2015  www.hn40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永州市冷水灘區湘永路89號    建議使用IE7以上瀏覽器訪問本站
国产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