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政辦發〔2011〕2號
永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各縣區人民政府,各管理區,市直有關單位:
《永州市地質災害防治規劃(2010-2020)》已經市人民政府批準,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實施。
二○一一年一月二十八日
永州市地質災害防治規劃
(2010-2020年)
目 錄
前 言
一、地質災害現狀與形勢
。ㄒ唬┑刭|災害現狀
。ǘ┑刭|災害防治工作進展及存在的問題
。ㄈ┑刭|災害發展趨勢
二、地質災害防治基本原則和目標
。ㄒ唬┲笇枷
。ǘ┓乐卧瓌t
。ㄈ┮巹澞繕
。ㄋ模┮巹澣蝿
三、地質災害易發區和重點防治區
。ㄒ唬┑刭|災害易發區
。ǘ┑刭|災害重點防治區
四、地質災害防治項目
。ㄒ唬┑刭|災害基礎調查工程
。ǘ┑刭|災害監測預警及科技支撐體系建設
。ㄈ┑刭|災害減災工程
五、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ㄒ唬┓ㄖ平ㄔO措施
。ǘ┬姓芾泶胧
。ㄈ┘夹g保障措施
。ㄋ模┵Y金保障措施
。ㄎ澹⿹岆U救災措施
六、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實施的經費估算和效益評估
。ㄒ唬┑刭|災害防治規劃實施經費估算
。ǘ┙涃M籌措原則
。ㄈ┑刭|災害防治規劃實施的效益評估
前 言
為滿足永州社會經濟發展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需求,最大限度避免和減輕地質災害損失,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促進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根據《地質災害防治條例》、《湖南省地質環境保護條例》和《湖南省地質災害防治規劃(2006-2020年)》要求,結合永州市城市發展規劃,特編制永州市地質災害防治規劃(以下簡稱《規劃》)。
《規劃》所稱地質災害,包括自然因素或人類工程活動引發的危害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等與地質作用有關的災害。因另有規劃安排,故礦山地質災害治理不在本次規劃范圍。
《規劃》基準年為2009年;近期規劃為2010-2015年;遠期為2015-2020年。本《規劃》適用范圍為永州市下轄各行政區域。
一、地質災害現狀與形勢
永州位于湖南省南部,地處南嶺北麓中心地段,永州北部、東北部、東南部分別與邵陽、衡陽和郴州交界,南部和西部分別與廣東和廣西接壤。萌渚嶺-九嶷山巍峨挺拔高聳于南端,都龐嶺-陽明山逶迤蜿蜒斜貫中部,越城嶺一四明山綿延起伏于西北。地形東西南三面環山,萌渚嶺、都龐嶺、越城嶺沿湘、桂、粵邊界環繞;腹地多為丘崗、平地,呈馬蹄形向北敞口,中間被陽明山攔腰切割,將全市分為南北兩個半封閉的盆地。最高處為道縣都龐嶺的韭菜嶺,海拔2009m;最低處是湘江河谷祁陽唐家嶺九洲,海拔63m。
永州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年均氣溫18.1℃,降水量1432mm,日照1560小時,無霜期296天。水系以湘江、瀟水、祁水、白水、紫溪河、蘆洪江、永明河、寧遠河、新田河為主,大小河流共733條。
永州市總面積22259.20Km2,轄零陵、冷水灘2個區和祁陽、東安、雙牌、道縣、江永、寧遠、藍山、新田、江華等9個縣,共108個鎮、59個鄉、22個民族鄉、284個居委會、5359個村委會,人口約583.22萬,人口密度約262人/Km2。
(一)地質災害現狀
1、地質災害類型
據永州各縣(區)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成果資料,轄區內共查明各類地質災害調查記錄678處,其中滑坡414處、崩塌78處、泥石流29處、地面塌陷100處、危險斜坡53處、地裂縫4處。這些調查記錄包含已發生的災害點和仍存在隱患的調查點。
2、地質災害分布
全市已發生的地質災害調查點319處(詳見附表1),仍然存在地質災害隱患的調查點667處(詳見附表2)。其中已發生的滑坡、崩塌和泥石流地質災害主要分布在地形地貌較復雜的地區,包括越城嶺、陽明山、都龐嶺、九嶷山、萌諸嶺等中、低山谷地以及其間的丘陵盆地和坡地平原附近。
采空區地面塌陷主要分布在零陵區和祁陽縣的煤礦、多金屬礦區附近,巖溶區地面塌陷主要分布在碳酸鹽巖地區,在永州北部和南部均有分布。各縣(區)地質災害分布情況見表1-1。
永州市已發生的地質災害分布一覽表 表1-1
災 情 行政區 |
滑坡 |
崩塌 |
泥石流 |
地 面 塌 陷 |
地裂縫 |
合 計 |
占總數 百分比 |
分布范圍 |
零陵區 |
3 |
|
5 |
16 |
|
24 |
7.52% |
各鄉鎮均有分布 |
冷水灘區 |
15 |
2 |
1 |
2 |
|
20 |
6.27% |
主要分布在北部 |
祁陽縣 |
10 |
|
2 |
18 |
|
30 |
9.40% |
各鄉鎮均有分布 |
東安縣 |
2 |
|
6 |
21 |
1 |
30 |
9.40% |
主要分布在北部和西部 |
雙牌縣 |
53 |
8 |
3 |
1 |
|
65 |
20.38% |
各鄉鎮均有分布 |
道縣 |
4 |
|
2 |
5 |
|
11 |
3.45% |
主要分布在北部和東南部 |
江永縣 |
6 |
2 |
2 |
6 |
|
16 |
5.02% |
主要分布在北部和西南部 |
寧遠縣 |
20 |
3 |
1 |
2 |
|
26 |
8.15% |
主要分布在北部和南部 |
藍山縣 |
17 |
3 |
2 |
4 |
|
26 |
8.15% |
主要分布在南部 |
新田縣 |
28 |
3 |
|
3 |
|
34 |
10.66% |
各鄉鎮均有分布 |
江華縣 |
30 |
|
4 |
3 |
|
37 |
11.60% |
主要分布在東部山區 |
合 計 |
188 |
21 |
28 |
81 |
1 |
319 |
|
|
3、地質災害災情
據統計,永州市歷年共發生地質災害319處,按災情分級標準,中型5處、小型314處,因地質災害死亡11人,直接經濟損失約2451.15萬元。其中人員傷亡嚴重的為藍山縣,經濟損失較嚴重的為東安縣和新田縣。各縣(區)災情現狀見表1-2和附表1。
永州市地質災害災情現狀表 表1-2
災 情 行政區 |
災情級別 |
災害損失 |
||||||
大 型 (處) |
中 型 (處) |
小 型 (處) |
合 計 (處) |
死 亡 (人) |
毀 房 (間) |
毀 田 (畝) |
直接經濟損失(萬元) |
|
零陵區 |
|
|
24 |
24 |
1 |
20 |
135.8 |
133.6 |
冷水灘區 |
|
1 |
19 |
20 |
|
296 |
87 |
275.1 |
祁陽縣 |
|
|
30 |
30 |
2 |
54 |
650.8 |
223.3 |
東安縣 |
|
|
30 |
30 |
1 |
56 |
46.05 |
318.25 |
雙牌縣 |
|
2 |
63 |
65 |
2 |
158.5 |
10 |
713.5 |
道 縣 |
|
|
11 |
11 |
|
30 |
50 |
66 |
江永縣 |
|
|
16 |
16 |
|
21 |
18 |
46.2 |
寧遠縣 |
|
|
26 |
26 |
|
23 |
30 |
130.5 |
藍山縣 |
|
1 |
25 |
26 |
5 |
58.5 |
33 |
61.5 |
新田縣 |
|
1 |
33 |
34 |
|
365 |
150 |
393.3 |
江華縣 |
|
|
37 |
37 |
|
34 |
40 |
89.9 |
合 計 |
|
5 |
314 |
319 |
11 |
1116 |
1250.65 |
2451.15 |
4、地質災害險情
據統計,全市仍存在隱患的地質災害調查點667處,其中以祁陽縣、東安縣和零陵區分布較多,分別占總數24.3%、18.3%和17.1%;受威脅人數較多的有雙牌縣和祁陽縣,分別占總數17%和17.1%;威脅資產最多為雙牌縣,占總數24.8%。全市險情級別為大型及其以上隱患點38處、中型隱患點201處、小型428處。各縣(區)地質災害險情現狀見表1-3和附表2。
永州市地質災害隱患險情現狀表 表1-3
險 情 行政區 |
險 情 級 別 |
威脅人員及資產 |
||||||||
特大型 (處) |
大 型 (處) |
中 型 (處) |
小 型 (處) |
合 計 (處) |
所 占 百分比 |
威脅人數 (人、占百分比) |
威脅資產 (萬元、占百分比) |
|||
零陵區 |
|
2 |
34 |
78 |
114 |
17.1% |
1134 |
7.1% |
3601.7 |
10.1% |
冷水灘區 |
|
3 |
8 |
10 |
21 |
3.1% |
1069 |
6.7% |
1524.5 |
4.3% |
祁陽縣 |
|
6 |
44 |
112 |
162 |
24.3% |
2729 |
17.1% |
6208.5 |
17.4% |
東安縣 |
|
3 |
15 |
104 |
122 |
18.3% |
1843 |
11.5% |
2851 |
8.0% |
雙牌縣 |
|
8 |
21 |
35 |
64 |
9.6% |
2708 |
17.0% |
8873 |
24.8% |
道縣 |
|
2 |
12 |
32 |
46 |
6.9% |
1308 |
8.2% |
2480 |
6.9% |
江永縣 |
|
1 |
4 |
12 |
17 |
2.5% |
324 |
2.0% |
1044 |
2.9% |
寧遠縣 |
|
3 |
15 |
8 |
26 |
3.9% |
1140 |
7.1% |
1818 |
5.1% |
藍山縣 |
|
1 |
13 |
11 |
25 |
3.7% |
663 |
4.2% |
1052 |
2.9% |
新田縣 |
|
7 |
14 |
13 |
34 |
5.1% |
1766 |
11.1% |
4232.9 |
11.8% |
江華縣 |
|
2 |
21 |
13 |
36 |
5.4% |
1286 |
8.1% |
2051.5 |
5.7% |
合 計 |
|
38 |
201 |
428 |
667 |
|
15970 |
|
35737.1 |
|
(二)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進展及存在的問題
1、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進展
自2002年《湖南省地質環境保護條例》和2004年國務院頒布實施《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及《國土資源部關于加強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的通知(國土資發[2004]69號)》實施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評估制度以來,永州市地質災害調查和防治工作進入到新的階段,防災減災成效顯著。
(1)政府重視,地質災害防治管理工作逐步完善
在全省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推動下,永州市相繼建立了市、縣(區)地質災害防治機構,防災工作實行了行政首長負責制。市、縣(區)均成立了以市、縣(區)主管領導為組長,國土資源局局長為副組長,規劃建設、水利、安監、交通、氣象、民政等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兩級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分工明確,責任落實。各縣(區)又把這種組織形式推廣到鄉鎮人民政府和村委會,使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得到組織保障,有力地推進了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深入開展。
(2)地質災害基礎調查工作成效顯著
在國土資源部和省國土資源廳的大力支持下,永州開展并完成了轄區11個縣(區)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項目。通過對永州市11個縣(區)地質災害基礎調查,初步查明境內地質災害類型、規模、形成條件、分布規律和發育特征,為全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奠定了基礎。通過近十年的基礎調查,一方面摸清家底,另一方面在基礎調查的同時,特別注重地質災害科普宣傳工作。近年來,隨著地質災害科學常識普及力度的加大,基層干部群眾的地質災害認知能力、防災意識和應對水平得到顯著提升,地質災害“防災減災”已經深入人心。
(3)地質災害防治體系基本建立
在全省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推動下,永州市成立了市、縣(區)兩級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在當地人民政府牽頭組織下,國土資源、規劃建設、水利、安監、交通、氣象、民政等職能部門為成員單位。組建了應急搶險機構,市級成立了汛期地質災害防治應急搶險指揮部和地質災害應急調查小組,各縣區組建地質災害應急搶險小分隊,為突發性地質災害的應急搶險提供了組織保證。各縣、區均安排有專門機構負責地質環境監測和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鄉、鎮和行政村主要領導對本轄區負總責,每個災點安排有監測人。市、縣(區)每年編制有《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和《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汛期實行地質災害速報制度、險情巡查制度和汛期值班制度。
(4)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成效明顯
永州市國土資源局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十分重視,多方籌集資金開展地質災害治理工程成效顯著。2000年以來,市局爭取國土資源部專項治理資金和省級、市級財政補助,開展了雙牌唐家嶺山體滑坡治理工程、雙牌二中滑坡治理工程、東安蒼子嶺滑坡治理工程、江華未竹口鄉政府駐地滑坡治理工程等重大地質災害隱患治理工程、應急處理工程三十余項,累計投入治理資金達3150萬元。通過對重大地質災害隱患的工程治理和應急處置,避免一些重大地質災害發生,有效保護當地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這些災害防治工程的實施,均取得顯著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
(5)宣傳《地質災害防治條例》,提高公民防災減災意識
為了提高干部和群眾防災、減災意識,市、縣(區)國土資源局每年利用“地球日”、“環境日”、“土地日”和“安全生產月”等,走上街頭采用掛橫幅、張貼標語、舉辦圖片展覽、散發宣傳材料及利用電視、廣播等現代媒體對《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和地質災害防治知識進行廣泛的宣傳,提高了公眾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認識。多數縣在開展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時,縣國土資源局負責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人員和調查工作者一起,對群眾和干部進行了地質災害防治知識的宣講、培訓。市國土資源局利用每年召開國土資源工作會議之機,對各縣(區)負責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人員進行培訓,并組織人員多次參加國土資源部和省國土資源廳舉辦的地質災害防治學習班。通過這些活動,提高了廣大群眾防災減災意識,提高職能部門人員的業務水平和地質災害監測預警能力、管理能力,保障了全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順利開展。
2、存在的主要問題
(1)地質災害防治資金嚴重不足
永州市已查明的地質災害達670多處,其中隱患點所占比例較大,地質災害防治任務十分繁重。據相關資料顯示,得到工程治理和搬遷避讓的隱患點不足5%。其根本原因是尚未建立地質災害防治資金投入的長效機制。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尚未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來源渠道未落實,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處于被動應急狀態,尚未形成主動的和有預見性的防災減災工作新局面,離國民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對地質災害防治要求差距較遠。
(2)群專結合的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體系有待進一步加強
群測群防、群專結合監測網絡體系建設、運行與管理工作已形成,專業監測網點還未建立,區域性監測預警、預報工作尚未開展,基層專業技術人員缺乏,群測群防基礎工作開展難度大,工作手段和技術水平亟待加強和提高,監測網點的管理與運行欠規范,監測信息反饋與處理工作有待加強。
(3)地質災害應急系統尚不完善
市、縣(區)、鄉(鎮)、村和災害點五級地質災害應急系統亟待建立。在出現災情或險情時,能夠及時做出反應,開展相關的地質災害處置工作,由于無專業的支撐系統,工作水平相對較低。
(4)地質災害預警有待加強
永州市地質災害預警工作起步較晚,現階段與市氣象臺合作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預警工作取得了相應的成效。但是由于監測預警和應急處置專業化設備缺乏,地質災害監測預警職能主要由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承擔,未能形成規劃建設、水利、交通、鐵路和氣象等部門統一的、聯動的和長期的地質災害監測預警指揮體系,在較大程度上影響監測預警工作的開展。
(5)市、縣級防治機構專業技術人員缺乏
2009年底,市國土資源局成立了地質環境管理監測機構--地質環境監測站。市、縣兩級地質環境管理監測干部和科技工作者已成為永州地區地質災害監測管理以及應急處置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目前,縣(區)及鄉鎮地質災害防治技術力量薄弱,技術人員不足的現狀,制約了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開展。地質災害防治必需的設備未能配備或配齊,總體上技術裝備落后,不適應地質災害應急搶險工作及監測預警工作的需要,相關的硬件建設亟需得到補充和加強。
(三)地質災害發展趨勢
永州市地貌條件較復雜,地質環境條件脆弱,礦業活動較多,人類工程經濟活動日益強烈,暴雨以及極端降雨事件頻頻出現。規劃期內自然和人類工程活動引發地質災害都將不同程度的呈加劇趨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人類工程經濟活動使地質災害呈加劇趨勢
強烈的人為活動是破壞地質環境和引發地質災害重要因素之一。近年來,人類生活和工農業生產都顯著影響著地質環境,各類工程的地表和地下開挖、切坡、爆破、過量抽取地下水、蓄水和引水、濫伐山林破壞坡面植被、不合理和盲目堆載等,都嚴重破壞了當地地質環境,直接或間接地引發了大量地質災害。據調查資料統計,本市人為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占其總數的90%以上。在規劃期內,本市人為活動加劇地質災害的方式主要為礦產資源開采和基本建設等幾個方面。
2、自然條件變化使地質災害呈加劇趨勢
永州市自然條件變化加劇地質災害的方式主要是氣候變化大。氣候特征造成了永州大氣降水充沛,雨量集中。因此,也造成了轄區滑坡、崩塌、泥石流災害頻頻發生。據調查資料,永州市多雨區一般為滑坡、崩塌地質災害高易發區,降雨尤其是暴雨,是誘發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災害的主要因素,這些突發性地質災害的發生與降水量的年際變化和年內變化,豐水年是突發性地質災害多發年份,反之,為地質災害少發年份。年內變化規律呈現與年內雨季的一致性,多出現在4-7月,占全年突發性地質災害的85.19%左右。
二、地質災害防治基本原則和目標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人為本、防重于治和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認真貫徹執行《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和省級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緊密結合永州市經濟社會發展實際,落實地質災害防治各項制度和措施,做好群測群防,加強監測預警,提高應急反應能力和地質災害防治技術水平,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二)防治原則
1、預防為主,避讓與治理相結合的原則。健全和完善群測群防體系,變被動應急救災為積極主動防災減災,使預防和治理協調統一。
2、以人為本、防重于治、全面規劃、重點突出、分步實施、整體推進的原則。按地質災害特征和險情的輕重緩急,對穩定性差、社會影響大的災害點,有步驟地開展防治工作。
3、從實際出發,按客觀規律辦事、因地制宜、講求實效的原則。發揮綜合治理效益,實現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協調統一。
4、實現責任、利益、義務統一的原則。人為誘發的地質災害誰誘發、誰治理;自然形成的地質災害,由人民政府實施治理,受益者合理分擔。
5、統一領導、分工負責的原則。地質災害防治由各級政府統一領導,有關部門各行其職,密切配合。
6、分級管理,屬地為主的原則。建立健全按災害級別分級管理、條塊結合,以地方人民政府為主導的管理體制。
(三)規劃目標
1、近期目標(2010-2015年)
開展縣(區)1:5萬地質災害詳細調查工作;開展一批重要區域、重要設施周邊、道路交通沿線、大中小學校附近1:5萬專項地質災害調查;開展永州地區地質災害防治科學基礎研究工作;開展市級氣象預警系統、市級地質災害管理信息系統、市級地質災害應急指揮體系及市級地質災害數據庫建設;建立以地質災害隱患點為主的群測群防網絡體系,并且完善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示范區建設;實施一批重點遷避與治理工程,有效控制人為引發地質災害加劇的趨勢,使我市地質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在規劃基準年基礎上減少30%,經濟損失降低30%。
2、遠期目標(2016-2020年)
完成市級地質災害管理信息系統、市級氣象預警系統、市級地質災害應急指揮體系及市級地質災害數據庫建設;根據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示范區的工作經驗,建立專業監測站(點)達到對大型地質災害隱患點的有效監控;完成重大地質災害點遷避與治理工程,使我市地質災害造成人員傷亡在2015年基礎上減少20%,經濟損失降低20%。
(四)規劃任務
1、近期任務(2010-2015年)
(1)完成祁陽縣、零陵區1:5萬地質災害詳細調查工作。
(2)完成舜皇山國家森林公園、都龐嶺國家自然保護區兩處風景名勝區1:5萬地質災害專項調查工作。
(3)完成境內2座大型、28座中型水庫區1:5萬地質災害專項調查工作。
(4)完成永州境內鐵路、高速公路、國道、省道1:5萬地質災害專項調查工作。
(5)完成1300處大中小學1:5萬地質災害專項調查工作。
(6)完成雙牌縣瀧泊鎮和東安縣白牙市鎮滑坡、崩塌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示范區建設工作。
(7)開展市、縣(區)、鄉(鎮)、村四級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網絡建設,完成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系統開發任務,完成642處隱患點的群測群防監測設備的布置。
(8)聯合市氣象等部門,開展市級地質災害氣象預警系統開發和預警理論研究。
(9)完成永州市地質災害管理信息系統研發以及地質災害數據庫建設工作,集成永州地區地質災害信息數據。
(10)對50處重大地質災害規劃開展治理工程,對52處重大地質災害點規劃實施搬遷避讓工程。
2、遠期任務(2016-2020年)
(1)完成全市重大地質災害點搬遷避讓工程,使受威脅城鎮、主要居民點、鐵路和公路干線地質災害點得到有效治理,重大工程設施、大中型工礦企業的地質災害點基本得到有效控制。
(2)根據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示范區的工作經驗,在地質災害相對高易發地區,對危害程度為大型及以上隱患點建立專業監測站(點),達到對大型地質災害隱患點的有效監控。
(3)建成永州市級地質災害防治管理信息系統、地質災害氣象預警和群測群防體系,地質災害預報成功率達80%以上,開展縣級地質災害防治管理系統開發以及縣級地質災害氣象預警及群測群防系統開發和硬件建設工作,使地質災害得到有效控制。
三、地質災害易發區和重點防治區
(一)地質災害易發區
地質災害易發區劃分主要依據地形地貌、巖土體類型及性質、地質構造等地質環境背景條件,按不同地質災害類型、時空分布規律及其發展趨勢,結合大氣降水和人類活動等動力條件等致災因素,把孕災條件類似、災害發生種類基本一致、歷史上地質災害事件頻率相近、災害規模和危害程度相當的區域量化并歸類劃分,最終形成宏觀的永州市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區劃圖。經綜合分析,全市共劃分出崩塌、滑坡、泥石流高易發區6個、中易發區2個、低易發區3個;地面塌陷高易發區1個、中易發區2個、低易發區3個、不易發區7個(見附表3)。
1、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質災害易發區
(1)東安縣西部以滑坡、崩塌、泥石流為主的地質災害高易發區(IHBL1)
該區位于永州市西北部,主要包括東安縣西部邊境的大廟口鎮一帶。地貌以侵蝕剝蝕大起伏中山區為主,地質環境條件脆弱,地質災害現狀較發育,以滑坡為主, 崩塌、泥石流次之。
。2)祁陽縣文富市-下馬渡以滑坡、崩塌、泥石流為主的地質災害高易發區(IHBL2)
該區位于永州市東北部,包括祁陽縣文富市鎮、黎家坪鎮、下馬渡鎮、七里橋鎮、潘市鎮、梅溪鎮等地。地貌屬侵蝕剝蝕小起伏低山區,構造上位于祁陽山字型構造盾地,地質環境條件脆弱,人類工程活動局部較強烈。區內地質災害隱患點較發育,主要以滑坡為主。
。3)紫金山以滑坡、崩塌、泥石流為主的地質災害高易發區(IHBL3)
該區主要位于永州市西部,包括零陵區富家橋鎮、水口山鎮,雙牌縣五里牌鎮、瀧泊鎮、尚仁里鄉、永江鄉、何家洞鄉等地。地貌屬侵蝕剝蝕小起伏、中起伏中低山區,地質環境條件脆弱。區內地質災害隱患點較發育,主要以滑坡、崩塌為主。
。4)陽明山以滑坡、崩塌、泥石流為主的地質災害高易發區(IHBL4)
該區主要位于永州中部,包括雙牌縣茶林鄉、塘底鄉、麻江鄉、上梧江瑤族鄉,祁陽縣鳳凰鄉、金洞鎮、內下鄉、曬北灘瑤族鄉,金洞管理區,新田縣門樓下瑤族鄉,寧遠縣清水橋鎮、柏家坪鎮等地。地貌屬侵蝕剝蝕小起伏、中起伏中低山區。陽明山至祁陽縣白果市一帶還分布有印支期花崗巖,人類工程活動強度中等,地質環境條件脆弱。區內地質災害發育,以滑坡為主,崩塌、泥石流次之。
。5)洪塘營-漿洞以滑坡、崩塌、泥石流為主的地質災害高易發區(IHBL5)
該區主要位于永州市東南部,包括道縣洪塘營瑤族鄉、橫嶺瑤族鄉,寧遠縣水市鎮、九嶷瑤族鄉,藍山縣漿洞瑤族鄉、所城鎮、紫良瑤族鄉、荊竹瑤族鄉、大橋瑤族鄉等地。該區風化殘坡積物較發育,特別是花崗巖地區厚度大,地質環境條件脆弱。區內地質災害以滑坡為主,崩塌、泥石流次之。
。6)未竹口-碼市以滑坡、崩塌、泥石流為主的地質災害高易發區(IHBL6)
該區主要位于永州市東南部,包括江華瑤族自治縣未竹口、碼市及大錫等鄉鎮,地貌屬侵蝕剝蝕小起伏、中起伏、大起伏低中山區,地質環境條件脆弱。區內地質災害以滑坡為主。
。7)黃陽司-祁陽以滑坡、崩塌、泥石流為主的地質災害中易發區(ⅡHBL1)
該區主要位于永州市東北部,包括冷水灘區東部和祁陽縣中部。地貌以巖溶侵蝕和侵蝕剝蝕丘陵為主,地質環境條件脆弱。區內煤礦資源較豐富,局部礦業活動較強烈。地質災害現狀以滑坡、崩塌為主。
。8)零陵-江華以滑坡、崩塌、泥石流為主的地質災害中易發區(ⅡHBL2)
該區主要分布永州市中部地區,十一個縣(區)都有分布。地貌以山地丘陵為主,少量河谷平原,地質環境條件較脆弱。人類工程活動強度中等。地質災害現狀發育,以滑坡為主,泥石流、崩塌次之。
。9)冷水灘以滑坡、崩塌、泥石流為主的地質災害低易發區(ⅢHBL1)
本區位于永州市北部,包括冷水灘區大部分地區以及東安縣東南部、祁陽縣北部和中部。地貌以巖溶侵蝕低丘陵為主,少部分河谷平原,局部人類工程活動較強烈。地質災害現狀以滑坡為主。
2、地面塌陷地質災害易發區
。1)東安-祁陽地面塌陷高易發區(ⅠT)
該區位于永州市北部,包括東安、零陵、冷水灘、祁陽等縣(區)。區內可溶巖分布廣,煤礦資源豐富,采礦活動強烈,隨著采礦活動的加劇,礦山地質環境將會進一步惡化,采空區地面變形將會更加嚴重,新的地面塌陷將呈加劇趨勢。
。2)祁陽縣羊角塘地面塌陷中易發區(ⅡT1)
該區位于永州市東北部,包括祁陽縣羊角塘鎮和梅溪鎮。區內主要為可溶巖區,地下溶洞、地下河較發育,受人類工程活動的影響,易形成巖溶塌陷。隨著人類工程活動的增強,將會形成新的地面塌陷。
。3)道縣-寧遠地面塌陷中易發區(ⅡT2)
該區位于永州市中部偏南位置,包括道縣、寧遠、新田、藍山、江永、江華等縣部分區域。區內礦業活動對礦山地質環境有持續性影響,城鎮地區人口密集,人類工程活動強烈,將會加劇地面塌陷的發生。
。4)五里牌地面塌陷低易發區(ⅢT1)
該區位于永州市中部,包括零陵區菱角塘鎮、富家橋鎮、凼底鄉和雙牌縣五里牌鎮、平福頭鄉、瀧泊鎮等部分區域。該區巖溶發育較強烈,人類工程活動較強烈,要嚴禁抽采地下水,地面塌陷將會得到有效控制。
。5)藍山所城地面塌陷低易發區(ⅢT2)
該區位于永州市東南部,僅包括藍山縣所城鎮部分區域。區內無重要工程設施,人類工程活動對地質環境影響輕微。由于地下巖溶較發育,如不規范人類工程活動,將會引發巖溶塌陷等地質災害。
。6)江華小圩-大圩地面塌陷低易發區(Ⅲ3T)
該區位于永州市南部邊界位置,包括江華瑤族自治縣小圩鎮和大圩鎮。區內亦無重要工程設施,人類工程活動一般。該區要規范人類工程活動,防止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發生。
除上述以外的區域為地面塌陷相對不易發區。
(二)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
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主要包括國家、省、市重要經濟發展規劃區,人類工程經濟活動比較強烈,地質災害易發程度高、危害嚴重的地區。根據相關原則,共劃分出7個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見附表4)。
1、東安-冷水灘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A1)
該區位于永州市西北部,包括永州市冷水灘區珊瑚鄉、仁灣鎮、花橋街鎮、楊村甸鄉以及東安縣大部分鄉鎮。區內重點防范災種是滑坡和地面塌陷及堤岸崩塌,重點防治的城鎮是冷水灘區及東安縣城,重點防治的堤岸是湘江冷水灘城區段,重點防治的交通干線是洛湛鐵路、湘桂鐵路及G207國道,重點防治的風景名勝區是舜皇山森林公園、紫云山自然保護區。
2、祁陽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A2)
該區位于永州市東北部,包括祁陽縣文富市鎮、下馬渡鎮、浯溪鎮、七里橋鎮、茅竹鎮、觀音灘鎮、三口塘鎮、白水鎮、潘市鎮、梅溪鎮、黃泥塘鎮、進寶塘鎮等地。區內重點防范的災種為滑坡和地面塌陷,重點防治的城鎮為祁陽縣城,重點防治的礦山為觀音灘煤礦、友誼煤礦、銅鉬皂煤礦、日新煤礦及祁陽煤礦等,重點防治的交通干線是衡棗高速公路及G322國道。
3、零陵-雙牌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A3)
該區位于永州市西部。包括零陵區西南大部分鄉鎮以及雙牌縣五里牌鎮、平福頭鄉、茶林鄉、瀧泊鎮、塘底鄉、麻江鄉、尚仁里鄉、永江鄉、何家洞鄉、上梧江瑤族鄉等地。區內重點防范的災種為滑坡,重點防治的城鎮為零陵區和雙牌縣城區,重點防治的重要交通干線為洛湛鐵路、衡棗高速公路G207和G322國道,重點防治的水利水電工程為雙牌水庫和雙牌水電站,重點防治的風景名勝區為陽明山森林公園。
4、新田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A4)
該區位于永州市東部,包括祁陽縣石鼓源鄉、金洞鎮、白果市鄉、內下鄉、曬北灘瑤族鄉,金洞管理區以及新田縣門樓下瑤族鄉、金陵鎮、驥村鎮、蓮花鄉、龍泉鎮、毛里鄉、茂家鄉、大坪塘鄉、知市坪鄉、三井鄉、新圩鎮、高山鄉、新隆鎮、石羊鎮、陶嶺鄉等地;略趨^內危害較大,是重點防范的災害類型,重點防治城鎮為新田縣城。
5、江永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A5)
該區位于永州市西南部,包括江永縣千家峒瑤族鄉、上江圩鎮、允山鎮、瀟浦鎮、夏層鋪鎮、桃川鎮,道縣西南部月巖林場、新車鄉,江華縣銅山嶺等地。區內重點防范的災種是地面塌陷和泥石流,重點防治的城鎮是江永縣城,重點防治的交通干線為洛湛鐵路,重點防治的礦山是銅山嶺銅礦,重點防治的風景名勝區是千家峒自然保護區。
6、洪塘營-漿洞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A6)
該區位于永州市東南部,包括道縣四馬橋鎮、橫嶺瑤族鄉、洪塘營瑤族鄉,寧遠縣水市鎮、灣井鎮、九疑瑤族鄉和藍山縣祠堂圩鄉、犁頭瑤族鄉、竹管寺鎮、匯源瑤族鄉、塔峰鎮、毛俊鎮、漿洞瑤族鄉等地;略诒緟^危害較嚴重,是重點防范的災害類型,重點防治城鎮為藍山縣城,重點防治的風景名勝區是九嶷山森林公園,重點防治的交通干線是永(州)連(州)公路。
7、河路口-水口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A7)
該區位于永州市南部,包括江華瑤族自治縣河路口鄉、兩岔河鄉、大圩鎮、小圩鎮、清塘壯族鄉、花江鄉、湘江鄉、水口鎮、貝江鄉、未竹口鄉和大錫鄉等地。區內重點防范災害類型為滑坡,重點防治的水利工程是涔天河水庫。
四、地質災害防治項目
(一)地質災害基礎調查工程
1、地質災害基礎調查
2010-2015年主要基礎調查工作
(1)完成祁陽縣、零陵區1:5萬地質災害詳細調查工作。預計投入資金240萬元。實施部門:國土資源。
(2)完成舜皇山國家森林公園、都龐嶺國家自然保護區兩處風景名勝區1:5萬地質災害專項調查工作。預計投入資金100萬元。實施部門:旅游、林業。
(3)完成境內2座大型、28座中型水庫區1:5萬地質災害專項調查工作。預計投入資金300萬元。實施部門:水利。
(4)完成境內鐵路、高速公路、國道、省道約830Km線路1:5萬地質災害專項調查工作。預計投入資金250萬元。實施部門:鐵路、交通。
(5)完成1300處大中小學1:5萬地質災害專項調查工作。預計投入資金2600萬元。實施部門:教育。
(二)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及科技支撐體系建設
1、監測預警系統建設
。1)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網絡體系建設
通過建立公眾報告與專業人員監測研究相結合的工作體制,開展群測群防系統建設與開發工作。建立市、縣(區)各級政府領導的相應級別專業地質災害監測機構,形成覆蓋全市的群眾監測網絡和群專結合的預報預警系統,對全市642處地質災害隱患點實施監測預警工作(見附表8)。預計系統開發需投入資金50萬元,年度工作經費5萬元/年,隱患點監測建設費用578萬元,合計工作費用633萬元。實施部門:國土資源。
。2)地質災害監測示范區建設
選擇在雙牌縣瀧泊鎮和東安縣白牙市鎮建立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示范區,以指導全市地質災害防災減災工作。預計投入資金360萬元。實施部門:國土資源。
。3)永州市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系統建設
通過對地質災害預警預報數值模型研究和地質災害預報等級模型標準設計以及崩塌、滑坡、泥石流區域群發性地質災害預報指數分析,建立永州市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模型,形成較為科學、實用、符合永州地區的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指數確定方法和區域突發性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模式。預計系統開發需投入資金50萬元,年度工作經費40萬元/年,近期規劃五個工作年度需要安排200萬元,合計工作費用250萬元。此項工作由市政府牽頭組織,國土資源部門具體實施。
。4)市級地質災害遠程可視化應急預警指揮系統建設
本系統以永州市地質災害防治基礎數據資料和監測預警數據資料為信息源,建立應急響應與指揮信息系統,集數據采集、存儲、管理、專業綜合分析和信息傳輸與發布、信息實時處理、遠程會商和快速決策等系統功能于一體,構建一個高效、穩定、安全的信息服務平臺。
當突發性地質災害發生時,通過網絡的可視化形式,實現分布在不同地方的地質災害防治專家和地質災害防治決策人員實時察看地質災害發生的現狀,以會商形式,收集整理各位專家提出各類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并由地質災害防治決策人員根據國家有關規定,以確保人身、財產以及重大工程安全、盡量減少災害損失和對環境生態的不利影響等原則,選擇出滿意的應急預案,并對各種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做出科學的評估和決策。
預計系統開發以及市級系統硬件建設,近期需要投入資金200萬元,遠期規劃安排縣級系統硬件建設。此項工作由市政府牽頭組織,國土資源部門具體實施。
2、科技支撐體系建設
。1)地質災害防治科學綜合研究
在全面完成永州地區各項地質災害調查的基礎上,開展地質災害防治科學綜合研究,總結永州地區地質災害主要類型、分布規律、發育特征,主要控制影響因素及危害,預測致災條件和主要區域;結合政府需求與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提出合理、有效的防治建議;全面分析地質災害調查成果及群測群防體系運行的防災減災效益,為政府決策和科學研究提供依據。預計近期規劃需投入資金150萬元。實施部門:國土資源。
。2)市級地質災害管理信息系統建設
該項地質災害防治綜合管理信息系統是面向市、縣兩級地質災害管理決策部門和社會民眾的, 是以地質災害信息查詢、預警和應急發布為目的。以永州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所產生的基礎數據資料和監測預警數據資料為信息源,建立地質災害信息管理、監測預警信息發布、集數據采集、存儲、管理、專業綜合分析和信息傳輸與發布、信息實時處理與快速決策等系統功能于一體,構建一個高效、穩定、安全的網絡信息服務平臺。預計系統開發建設需要投入資金150萬元,年度數據庫維護需要投入資金5萬元/年,合計需安排資金175萬元。實施部門:國土資源。
。3)市級地質災害數據庫建設
在全面完成永州地區各項地質災害基礎調查工作后,需對調查成果進行數據庫建設。對所有災害信息按照相關建庫技術要求進行集成匯總,為各項地質災害信息系統提供地質災害方面數據源支持。預計需投入開發資金50萬元,年度數據庫維護需投入資金5萬元/年,合計近期規劃需安排資金75萬元。實施部門:國土資源。
。4)防治宣傳與培訓體系建設
向社會開展防災減災科學宣傳教育工作,提高各級領導干部和群眾的防災減災意識。一是要充分利用各種輿論媒介,廣泛宣傳防災減災意義,傳播防災減災基礎知識和技能;二是對縣(區)、鄉鎮國土資源主管人員和地質災害嚴重的縣(區)、鄉鎮管理人員定期舉辦防災減災知識培訓,逐步提高各級政府防災減災管理水平。本項工作預計需投入50萬元/年,近期規劃需投入250萬元。此項工作由市政府牽頭組織,國土資源部門具體實施。
(三)地質災害減災工程
1. 重大地質災害治理工程
2010年-2015年為近期規劃,2016年-2020年度為遠期規劃。近期完成50處地質災害隱患治理工程,預計將保護約5954人安全,避免約15669萬元財產損失,估算需投入治理資金6200萬元(詳見表4-1、附表5)。實施部門:國土資源。
2.地質災害搬遷避讓工程
近期完成52處地質災害點搬遷避讓工程,搬遷人口約5457人,估算需補助搬遷資金6300萬元。實施部門:民政、移民、國土資源。
近期(2010-2015年)地質災害治理工程規劃表 表4-1
序號 |
災 害 位 置 |
災害 類型 |
危害情況 |
治理 經費 (萬元) |
序 號 |
災 害 位 置 |
災害 類型 |
危害情況 |
治理 經費 (萬元) |
||
威脅人口 (人) |
威脅財產 (萬元) |
威脅人口 (人) |
威脅財產 (萬元) |
||||||||
1 |
雙牌縣五里牌鎮盤大嶺村松樹蛋 |
滑坡 |
52 |
80 |
100 |
26 |
冷水灘區楊家橋街道辦事處泉陵賓館亭 |
滑坡 |
197 |
200 |
150 |
2 |
雙牌縣茶林鄉大河江村渠道 |
滑坡 |
160 |
600 |
150 |
27 |
道縣四馬橋鎮滴水營村9組 |
滑坡 |
112 |
200 |
150 |
3 |
雙牌縣瀧泊鎮良村岔路口 |
滑坡 |
46 |
130 |
100 |
28 |
道縣橫嶺鄉棉竹江村2組征毛坪 |
滑坡 |
80 |
80 |
100 |
4 |
雙牌縣瀧泊鎮文化路西側 |
滑坡 |
442 |
5200 |
150 |
29 |
祁陽縣黎家坪鎮陶家沖村8組 |
滑坡 |
69 |
200 |
100 |
5 |
雙牌縣塘底鄉麻灘村5組 |
滑坡 |
87 |
100 |
100 |
30 |
祁陽縣潘市鎮高山村3、4、6組 |
滑坡 |
100 |
150 |
150 |
6 |
雙牌縣何家洞鄉何家洞村 |
滑坡 |
103 |
50 |
150 |
31 |
祁陽縣下馬渡鎮羅家嶺村6組 |
滑坡 |
59 |
60 |
100 |
7 |
雙牌縣打鼓坪林場打鼓坪村2組 |
滑坡 |
55 |
50 |
100 |
32 |
祁陽縣浯溪鎮光明村5組 |
滑坡 |
90 |
60 |
100 |
8 |
雙牌縣江村鎮金灘村1組(正沖漯) |
滑坡 |
70 |
90 |
100 |
33 |
祁陽縣七里橋鎮葛井坳村7組 |
滑坡 |
68 |
50 |
100 |
9 |
雙牌縣理家坪鄉塘于洞村5組 |
滑坡 |
64 |
150 |
100 |
34 |
祁陽縣潘市鎮佬司里村3、4、5組 |
滑坡 |
113 |
160 |
150 |
10 |
雙牌縣理家坪鄉零田洞村13組 |
滑坡 |
49 |
100 |
100 |
35 |
祁陽縣黃泥塘觀馬村1、2、3、9組 |
滑坡 |
130 |
180 |
150 |
11 |
江華縣湘江鄉湘江村大灣組茶葉嶺 |
滑坡 |
215 |
500 |
150 |
36 |
金洞管理區曬北灘鄉移民新區 |
滑坡 |
97 |
300 |
100 |
12 |
江華縣貝江鄉鄉政府院內 |
滑坡 |
50 |
100 |
100 |
37 |
金洞管理區石鼓源鄉石鼓源村11組 |
滑坡 |
44 |
35 |
100 |
13 |
江華縣兩岔河鄉峻山村 |
滑坡 |
40 |
110 |
100 |
38 |
金洞管理區石鼓源鄉源頭村4-7組 |
滑坡 |
200 |
470 |
150 |
14 |
江華縣大圩鎮士林村1-3組 |
滑坡 |
72 |
90 |
100 |
39 |
東安縣白牙市鎮茶亭社區青山塢 |
滑坡 |
130 |
180 |
150 |
15 |
江華縣未竹口鄉政府 |
滑坡 |
300 |
600 |
150 |
40 |
東安縣白牙市鎮周塘村5組 |
滑坡 |
140 |
50 |
150 |
16 |
寧遠縣棉花坪鄉排山坳村 |
滑坡 |
118 |
200 |
150 |
41 |
東安縣橫塘鎮白灘河村 |
崩塌 |
50 |
40 |
100 |
17 |
寧遠縣禾亭鎮大邦村魯塘 |
滑坡 |
188 |
480 |
150 |
42 |
零陵區梳子鋪鄉木塘村5組 |
滑坡 |
128 |
500 |
150 |
18 |
新田縣金陵鎮山林崗村茶園腳組 |
滑坡 |
130 |
300 |
150 |
43 |
零陵區富家橋鎮小江河村二組 |
滑坡 |
50 |
100 |
100 |
19 |
新田縣大坪塘鄉黃沙溪村2組 |
滑坡 |
110 |
800 |
150 |
44 |
藍山縣毛俊鎮龍江村 |
滑坡 |
120 |
200 |
150 |
20 |
新田縣大坪塘鄉草坪村7、8、9組 |
滑坡 |
150 |
500 |
150 |
45 |
藍山縣楠市鎮甘溪村15組 |
滑坡 |
70 |
70 |
100 |
21 |
新田縣三井鄉羅家坪村1組 |
滑坡 |
136 |
300 |
150 |
46 |
藍山縣祠堂圩鄉虎溪村寨山 |
崩塌 |
40 |
40 |
100 |
22 |
新田縣高山鄉程家村11組 |
滑坡 |
207 |
500 |
150 |
47 |
藍山縣土市鄉新安村12組 |
滑坡 |
54 |
84 |
100 |
23 |
新田縣大坪塘鄉草坪村 |
滑坡 |
460 |
400 |
150 |
48 |
藍山縣毛俊鎮龍江村2、6組 |
滑坡 |
40 |
100 |
100 |
24 |
冷水灘區花橋街鎮巒山嶺村螃蝦沖組 |
滑坡 |
40 |
20 |
100 |
49 |
藍山縣新圩鎮雙河村下河 |
滑坡 |
80 |
150 |
100 |
25 |
冷水灘區黃陽司鎮劉家排村羅家院組 |
滑坡 |
300 |
500 |
150 |
50 |
藍山縣荊竹鄉大坦村大魚梁組 |
滑坡 |
49 |
60 |
100 |
|
|
|
|
|
|
|
合 計 |
|
5954 |
15669 |
6200 |
近期(2010-2015年)地質災害搬遷避讓工程規劃表 表4-2
序號 |
災 害 位 置 |
災害 類型 |
危害情況 |
搬遷 經費 (萬元) |
序 號 |
災 害 位 置 |
災害 類型 |
危害情況 |
搬遷 經費 (萬元) |
||
威脅人口 (人) |
威脅財產 (萬元) |
威脅人口 (人) |
威脅財產 (萬元) |
||||||||
1 |
雙牌縣茶林鄉全藥沖3組 |
泥石流 |
110 |
100 |
100 |
27 |
新田縣門樓下鄉起頭嶺村6組 |
滑坡 |
38 |
40 |
50 |
2 |
雙牌縣茶林鄉茶林中學 |
泥石流 |
102 |
50 |
100 |
28 |
新田縣金陵鎮千馬坪村11、12、13組 |
滑坡 |
130 |
250 |
150 |
3 |
雙牌縣永江鄉六盤村書漯 |
滑坡 |
112 |
160 |
100 |
29 |
新田縣門樓下鄉大橋邊村1、2組 |
滑坡 |
66 |
45 |
100 |
4 |
雙牌縣龍泊鎮人大西側 |
滑坡 |
200 |
120 |
200 |
30 |
新田縣龍泉鎮秀峰社區興林路6巷 |
地面塌陷 |
71 |
400 |
100 |
5 |
雙牌縣塘底鄉劉家寨村 |
滑坡 |
45 |
80 |
50 |
31 |
新田縣大坪塘鄉社灣村5組 |
崩塌 |
48 |
150 |
50 |
6 |
雙牌縣何家洞鄉蔡里口村6組 |
崩塌 |
30 |
70 |
50 |
32 |
新田縣新隆鎮喬亭村山水塘 |
滑坡 |
37 |
50 |
50 |
7 |
雙牌縣何家洞鄉粗石江村3組 |
滑坡 |
72 |
150 |
100 |
33 |
寧遠縣清水橋鎮洛家洞村15組 |
滑坡 |
50 |
100 |
50 |
8 |
雙牌縣理家坪鄉車龍村1-3組 |
地面 塌陷 |
65 |
80 |
100 |
34 |
寧遠縣冷水鎮寶山村九組 |
滑坡 |
65 |
65 |
100 |
9 |
江華縣橋頭鋪銅山嶺有色金屬礦 |
地面 塌陷 |
70 |
40 |
100 |
35 |
寧遠縣灣井鎮和成村十六組 |
滑坡 |
45 |
60 |
50 |
10 |
江華縣花江鄉黃石村(鄉政府駐地) |
滑坡 |
60 |
50 |
100 |
36 |
寧遠縣九嶷山鄉山頭源村茶葉漕 |
滑坡 |
49 |
90 |
50 |
11 |
江華縣水口鎮水源居委會 |
滑坡 |
60 |
80 |
100 |
37 |
道縣井塘鄉加六洲村4、5、6組 |
地面 塌陷 |
800 |
1200 |
800 |
12 |
江華縣貝江鄉大田村大田組 |
滑坡 |
37 |
20 |
50 |
38 |
零陵區郵亭圩鎮梅江村8-10組 |
地面 塌陷 |
148 |
500 |
150 |
13 |
江華縣兩岔河鄉蕉葉村蕉葉坪 |
滑坡 |
36 |
35 |
50 |
39 |
零陵區凼底鄉高橋村2-3組 |
崩塌 |
33 |
50 |
50 |
14 |
江華縣碼市鎮龍灣村冬梨澡組 |
滑坡 |
35 |
20 |
50 |
40 |
零陵區凼底鄉江邊村5組 |
崩塌 |
31 |
70 |
50 |
15 |
江華縣河路口鎮牛路村下扎頭源 |
泥石流 |
35 |
65 |
50 |
41 |
零陵區石巖頭鎮蔡家村六組 |
滑坡 |
36 |
25 |
50 |
16 |
江永縣瀟浦鎮白塔腳村 |
地面 塌陷 |
40 |
60 |
50 |
42 |
冷水灘區花橋街鎮良木塘村小井組 |
滑坡 |
38 |
40 |
50 |
17 |
江永縣夏層鋪鎮漢江源村匯溪口 |
泥石流 |
46 |
50 |
50 |
43 |
冷水灘區普利橋鎮石馬村趙家沖組 |
地面 塌陷 |
49 |
50 |
50 |
18 |
江永縣源口自然保護區大田村1組 |
滑坡 |
122 |
150 |
150 |
44 |
祁陽縣觀音灘鎮雙童雙合村 |
地面 塌陷 |
450 |
800 |
500 |
19 |
江永縣源口自然保護管理局大田村3組 |
滑坡 |
60 |
450 |
100 |
45 |
祁陽縣下馬渡東溪源村4組 |
滑坡 |
35 |
25 |
50 |
20 |
江永縣銅山嶺農場河源村 |
巖溶 塌陷 |
210 |
300 |
200 |
46 |
祁陽縣浯溪鎮東風村桃李坪 |
地面 塌陷 |
40 |
100 |
50 |
21 |
東安縣舜皇山國家森林公園管理局 |
泥石流 |
300 |
200 |
300 |
47 |
祁陽縣茅竹鎮茅竹村8組 |
滑坡 |
58 |
60 |
100 |
22 |
東安縣舜皇山國家森林公園管理局紫云工區 |
滑坡 |
70 |
30 |
100 |
48 |
祁陽縣黃泥塘鎮龍口沖村 |
滑坡 |
51 |
30 |
100 |
23 |
東安縣大廟口鎮南溪村3組 |
泥石流 |
800 |
100 |
800 |
49 |
祁陽縣三口塘鎮五星村二組 |
地面 塌陷 |
111 |
45 |
150 |
24 |
東安縣大廟口鎮斜溪村 |
滑坡 |
40 |
20 |
50 |
50 |
道縣營江鄉社頭村2、3組 |
滑坡 |
38 |
55 |
50 |
25 |
東安縣川巖鄉江田村3組 |
滑坡 |
70 |
48 |
100 |
51 |
道縣白芒鋪鄉精華村1組 |
滑坡 |
39 |
100 |
50 |
26 |
東安縣黃泥洞林場牛頭寨 |
泥石流 |
36 |
30 |
50 |
52 |
藍山縣太平圩鄉渣灣村月溪 |
滑坡 |
38 |
40 |
50 |
|
|
|
|
|
|
|
合 計 |
|
5457 |
6998 |
6300 |
3. 地質災害應急處置工程
由于地質災害具有不確定性和突發性,每年汛期都可能出現一些需要應急處置的地質災害。因此每年需安排應急處置資金100萬元。2010年-2015年需安排專項資金500萬元。此項工作由市政府牽頭組織,國土資源部門具體實施。
五、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一)法制建設措施
全面貫徹執行國務院《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和《湖南省地質環境保護條例》,嚴格執行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制度,依法行政。
1、建立地質災害易發區及危險區生產、建設活動管理制度
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內從事生產和工程建設活動,必須按規定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對經評估認為可能引發地質災害或者可能遭受地質災害的建設工程,應當配套建設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執行設計、施工和驗收“三同時”原則。
2、制定地方性優惠政策,鼓勵社會、企業或個人參與地質災害治理
按照“誰治理、誰受益”的原則,在土地出讓、礦產開發、規劃選址、安置補償、稅費減免、社會保障等方面制定優惠政策,利用市場化方式引進社會資金進行地質災害治理。
3、制定地方保護法規
在《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和《湖南省地質環境保護條例》的基礎上,結合永州市實際情況,制定地方性的地質災害管理辦法,并切實予以貫徹落實。
(二)行政管理措施
1、切實加強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領導
市、縣(區)、鄉(鎮、街道辦事處)政府要把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列入議事日程,認真貫徹執行《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結合中央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貧困山區脫貧致富的戰略方針,建立和完善防災減災體系的長效機制,建立健全管理機構,實行地質災害轄區負責制,把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做到機構落實、組織落實、人員落實、責任落實、資金落實,不斷把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推向科學化、規范化、制度化的管理軌道。
2、嚴格落實各部門的地質災害防治責任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各有關部門應各司其職,按照各自法定職責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國土資源部門要做好地質災害防治的組織協調、指導和監督工作,建立健全地質災害信息系統和監控系統;規劃和建設部門要加強地質災害易發區內的規劃審批和建設管理,在編制和實施城市總體規劃過程中,要將地質災害防治規劃作為城市總體規劃必備的組成部分;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應嚴格制止和嚴肅查處地質災害易發區內的違法違章建設;交通部門要做好鐵路、公路沿線高陡邊坡的排查、監測和應急處置工作;水利部門要做好水利水電工程設施地質災害防治、搶險、救助工作;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做好因礦山事故引發的地質災害處置工作;教育部門排查山區學校地質災害隱患,參與校區地質災害的搶險救災及治理工作;旅游部門應做好景區地質災害的預防、應急和治理;氣象部門做好氣象信息的收集,會同國土資源部門發布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信息;民政、衛生、公安部門做好災后應急搶險救災、醫療救護、衛生防疫和社會治安工作。
3、加大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執法力度
嚴格執行國家和省相關法律、法規,以法律為準繩,以法促管、以法促治、依法行政,對違法進行自然資源開發、破壞地質環境和引發地質災害的現象和行為依法予以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4、建立地質災害防治經費的投入機制
縣(區)人民政府要根據《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和《湖南省地質環境保護條例》,將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把防治資金列入年度財政預算,每年要安排必需的經費用于地質災害防治,確保地質災害基礎調查、科研、監測、預報預警、搶險救災、工程治理和搬遷避讓工作的順利開展。地質災害防治經費的投入要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相協調,并隨著國力的增強而相應增加。應建立多種靈活有效的地質災害防治資金融資渠道,逐步形成地質災害防治經費的良性機制。
5、大力開展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宣傳教育工作
各級政府及國土資源等部門要進一步加大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宣傳力度,扎實細致地做好宣傳、培訓工作,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雜志等媒體,廣泛宣傳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普及地質災害防治常識,使地質災害防治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動。市、縣(區)要制訂地質災害防治知識的培訓規劃與計劃,要使廣大干部和群眾都掌握地質災害防治的基本常識,增強防災意識,提高抗災和自救能力,減少和避免災害損失,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目的。
(三)技術保障措施
1、依靠科技支撐、實施科技創新
加強科學技術研究,充分利用地理信息系統(GIS)、衛星定位系統(GPS)、氣象觀測系統等技術為支撐,提高地質災害信息快速采集、處理和信息共享機制,實現地質災害在線監測,使科學技術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得到深入的開展和應用,全面提高永州市地質災害防治綜合能力。
2、加強人員培訓,引進科技人才
加強人員培訓工作,逐步提高干部群眾的防災減災和管理水平,同時要引進和聘請專業技術人才及專家,為永州市地質災害防治提供技術服務。
(四)資金保障措施
1、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
各級人民政府應按《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和《湖南省地質環境保護條例》,將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地方各級人民政府都要安排適當經費,用于地質災害防治和救助工作。
2、堅持誰誘發,誰治理的原則
因工程建設等人類工程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治理費用,按照誰誘發,誰治理的原則由責任單位出資進行治理。對工程建設等人類工程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未及時治理的,由各縣以上人民政府責令限期治理,逾期不治理或者治理不符合要求的,由國土資源主管部門組織治理,所需費用由責任單位承擔,并追究責任單位相應的法律責任;發生在重要設施、交通沿線附近的地質災害,由所屬部門負責籌集資金并且組織治理工程實施,國土資源部門應做好相應的配合工作;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質災害防治經費,列入國家和地方人民政府的財政預算。
3、建立多元化、多渠道資金投入機制
建立政府、社會參與地質災害防治的機制,利用市場化方式引進社會資金,鼓勵企業和個人參與地質災害治理,各相關部門也需分層、分級多方籌措資金,建成多種靈活有效的地質災害防治資金投入的良性機制,并積極爭取國家和省財政資金補助。
4、切實落實年度地質災害防治經費
各級政府年度地質災害防治資金應及時到位。在年度財政預算中,各級財政應考慮列支費用,或者按照《湖南省探礦權采礦權價款管理暫行辦法》(湘財建[2007]75號)的有關規定,從收取的礦業權價款和礦產資源補償費分成收入中提取不低于10-15%的比例,建立地質災害防治基金,專項用于地質災害基礎調查和防治工程。規劃建設、水利、交通、鐵路等相關部門,每年也要安排適當資金用于轄區地質災害調查、防治等工作。
(五)搶險救災措施
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應按照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做好各項應急搶險救災工作。
1、加強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工作
各縣(區)、鄉(鎮、街道)、村和基層群眾組織等群測群防人員,應當加強地質災害險情巡回檢查,發現險情及時處置和報告,為地質災害應急處置和搶險救災爭取時間。
2、落實各級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
市、縣(區)、鄉(鎮)以及街道和社區要成立應急搶險小分隊,做好應急救助裝備、資金和物質儲備,明確預警信號,做到應急通信有保障,并定期舉行搶險救災演習。
3、及時監控和控制險情及災情的發生、發展
要及時采取有效防范措施,對災害實施監測,視險情發展程度實施臨時防護工程,盡力延緩或排除險情繼續發展,爭取搶險救災的主動。
4、根據險情實施人員和財產撤離方案
當災害即將發生時,應及時啟動應急預案,組織搶險救災隊伍,將危險區內的居民和財產迅速撤離到安全地帶,同時將險情和災情逐級上報當地人民政府和主管部門。
5、以人為本,果斷處置
在實施撤離方案時,要妥善做好老、弱、病、殘、孕婦等人員的撤離工作,必要時應果斷采取緊急撤離和搬遷避讓強制措施,最大限度避免人員傷亡。
六、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實施的經費估算和效益評估
(一)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實施經費估算
《規劃》實施經費主要由地質災害基礎調查、監測預警系統建設、科技支撐體系建設和防災減災工程四方面組成,實施經費分別為3490萬元、1730萬元、650萬元和13000萬元,合計近期(2010年-2015年)目標實施經費為18870萬元,各項費用組成見表6-1。遠期目標實施經費未估算。
(二)經費籌措原則
1、根據《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質災害防治和基礎調查經費,在劃分事權和財權基礎上,分別列入市、縣財政預算,經費支出以市、縣財政為主,爭取國家及省財政補助。
2、因工程建設等人類工程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治理經費,按照“誰誘發、誰治理”的原則由責任單位負責。
3、危及鐵路、公路、水利、電力、通信、礦山和企業等安全的地質災害治理經費,由各行業自行負責。
4、地質災害搬遷避讓應與異地扶貧搬遷、城鎮改造、小城鎮建設、退耕還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基本農田示范區等工程相結合,由相關部門共同籌措資金。
5、地質災害治理工程應與基礎設施建設、礦山環境恢復治理、大江大河綜合開發與治理、易發區內工程項目建設等相結合,由相關部門和單位共同籌措資金。
6、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基礎調查與區劃工作、科學技術研究由各級人民政府承擔。防治費用力爭多渠道、多層次投入。各級政府要把地質災害防治費用列入財政預算,確保地質災害防治經費來源。
2010-2015年《規劃》實施經費估算匯總表 表6-1
規 劃 項 目 |
估算單價 |
近期規劃經費估算 |
備注 |
||
工作量 |
經費估算(萬元) |
||||
地質災害基礎調查 |
1:5萬地質災害詳細調查 |
120萬元/縣 |
2縣 |
240 |
|
風景名勝區1:5萬地質災害專項調查 |
50萬元/處 |
2處 |
100 |
|
|
大中小學1:5萬地質災害專項調查 |
2萬元/所 |
1300所 |
2600 |
|
|
大中型水庫1:5萬地質災害專項調查 |
10萬元/處 |
30處 |
300 |
|
|
重要交通線1:5萬地質災害專項調查 |
0.3萬元/Km |
830Km |
250 |
|
|
小 計 |
|
|
3490 |
|
|
監 測 預 警 系 統 建 設 |
市級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建設 |
0.5-1萬元/點 |
667點 |
845 |
|
開發:50萬元 |
1套 |
50 |
|
||
維護:5萬元/年 |
5年 |
25 |
|
||
市級地質災害監測示范區建設 |
180萬元/區 |
2區 |
360 |
|
|
市級地質災害氣象預警系統建設 |
開發:50萬元 |
1套 |
50 |
|
|
工作:40萬元/年 |
5年 |
200 |
|
||
市級地質災害遠程可視化應急預警 指揮系統建設 |
200萬元/市級 |
1市 |
200 |
|
|
小 計 |
|
|
1730 |
|
|
科 技 支 撐 體 系 建 設 |
地質災害防治科學綜合研究 |
150萬元/期 |
1期 |
150 |
|
永州市地質災害管理信息系統建設 |
開發:150萬元 |
1套 |
150 |
|
|
維護:5萬元/年 |
5年 |
25 |
|
||
永州市地質災害調查數據庫建設 |
開發:50萬元 |
1套 |
50 |
|
|
維護:5萬元/年 |
5年 |
25 |
|
||
地質災害防治的宣傳與培訓 |
50萬元/年 |
5年 |
250 |
|
|
小 計 |
|
|
650 |
|
|
防災減災工程 |
重大地質災害治理工程 |
100-150萬元/處 |
50處 |
6200 |
|
重大地質災害搬遷避讓工程 |
50-100萬元/處 |
52處 |
6300 |
|
|
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處置工程 |
100萬元/年 |
5年 |
500 |
|
|
小 計 |
|
|
13000 |
|
|
總 計 |
18870 |
|
(三)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實施的效益評估
永州地區地質災害種類多、分布廣泛、發生頻率高、災情嚴重、防治難度大。一些城鎮、機關學校、重要工程設施和村莊遭受地質災害的嚴重威脅,制約了當地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的實施,可有效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的實施不以盈利為目的,主要表現在防災減災效益上!兑巹潯分械刭|災害調查實施后,將查明我市地質災害空間分布規律和危害狀況,為地質災害防治提供系統的基礎資料,能增強廣大民眾防災減災和保護地質環境意識,提高群眾的抗災能力,為各級黨委和政府科學防災減災提供決策依據。
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體系建設主要表現在專業化網絡和群測群防網絡的建立,使全民參與地質災害防治,為減少地質災害損失發揮積極作用;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可使群眾采取臨災應急防范措施,把災害損失降到最低程度,將具有明顯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地質災害防災減災工程實施后,將有效防止重大地質災害發生,使群眾生命財產得到保障,可減輕地質災害對農田、村莊、交通道路的破壞,恢復當地生態環境,保護地方生產、生活設施,為當地群眾提供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和發展環境,其環境效益將十分突出。
附 則:
1、本《規劃》由《永州市地質災害防治規劃》文本、附件、附圖及附表組成,附件、附圖及附表與規劃文本具有同等效力;
2、本《規劃》經永州市人民政府批準后發布實施;
3、本《規劃》由永州市國土資源局負責解釋。
附件、附圖、附表(由市國土資源局另行印發):
1、規劃附件
。1)專題一:《永州市地質災害現狀與趨勢分析及基礎調查研究》;
。2)專題二:《永州市地質災害易發區和重點防治區區劃研究》;
。3)專題三:《永州市地質災害減災工程規劃研究》;
。4)專題四:《永州市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體系規劃研究》。
2、規劃附圖
。1)《永州市地質災害分布圖》;
。2)《永州市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分區圖》;
。3)《永州市地面塌陷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分區圖》;
。4)《永州市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分布圖》;
。5)《永州市地質災害監測網絡建設規劃圖》;
。6)《永州市地質災害調查規劃圖》;
。7)《永州市地質災害治理工程規劃圖》;
。8)《永州市地質災害搬遷避讓工程規劃圖》。
3、規劃附表
。1)《永州市已發生地質災害統計表》;
。2)《永州市地質災害隱患點統計表》;
。3)《永州市地質災害易發區劃分說明表》;
。4)《永州市地質災害防治重點區(段)說明表》;
。5)《永州市地質災害重點治理工程規劃表》;
。6)《永州市地質災害搬遷避讓工程規劃表》;
。7)《永州市地質災害調查規劃表》;
。8)《永州市地質災害監測網絡規劃表》!